伊頓精英為什么發展平平
文章來源:lntbhr 更新時間:2019/03/19
十天前,我丈夫去參加伊頓公學1974屆畢業生的聚會活動。約150人坐下來享用可口的飲食,緬懷孩提時代的惡作劇,同時默默合計一下畢業后40年里誰混得最好。
結果他發現了兩個現象。
第一個現象是他們看上去都如此神采奕奕。由于教養、教育及金錢的緣故,這些58歲的人仍然很容易認出少年時代的樣子。
第二個現象是,相對來說,他們的職業生涯并非特別耀眼。除了一位資深政界人士和一位前報社總編輯,他們構成了一個由律師、房地產投資人和基金經理人組成的中層團體。然而,一考慮到他們人生的起點,他們的成就便令人失望了。進入伊頓公學時,13歲左右的他們天資聰明,多數來自富有家庭,在那里他們穿著燕尾服度過五年,并融入了世界最精英化的人脈網絡之一。然而,年富力強的他們,成就卻沒高到哪去。
人們通常抱怨伊頓公學畢業生構成了一個封閉的"俱樂部",掌管著英國的命脈,而我丈夫卻有不同的發現。沒錯,目前有三位伊頓人大權在握,他們分別是英國首相、倫敦市長和坎特伯雷大主教。但是,盡管組成伊頓"俱樂部"成員生來就準備做大事,可沒什么太大成就的人卻越來越多。
就在上周,我無意間發現了伊頓公學1974屆校友之謎的答案。答案就在一本引發爭議的新書里。該書旨在解釋為什么在美國猶太裔、摩門教徒和華裔表現比其他族群好得多。他們稱原因有三點:優越情結、不安全感和自控力。單獨而言,以上三個要素起不到任何作用,必須同時具備三者才能起作用。太過優越,就沒有動力做出努力了;不安全感太強,會削弱行動能力;缺乏自控力或自律,就難以應對任何問題。如果拿這三大要素來對照伊頓人,他們的優越感確實異乎尋常,不安全感很弱,而且幾乎沒什么自控力,這是因為伊頓文化的背后,是一種取得任何成就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的觀念。
來源:質檢部投稿
【返回】
上一條:5W1H分析法(六何分析法)
下一條:楊絳:不爭的境界